2015年5月16日上午,“天下大明”中国历代铜镜展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隆重开幕。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周先意、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周庆、安徽省文史馆馆长黄德宽、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、省文物学会理事长钱洲胜出席开幕式并为展会揭幕。来自文博界近百位专家学者和铜镜研究爱好者与会。开幕式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馆长张居中主持。
铜镜是中国固有的文物品类,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艺术价值。从考古发现看,我国最早铜镜来自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齐家文化,历经战国、两汉和隋唐三个高峰发展期,宋代以后逐渐衰落,直至明清时代玻璃镜出现,铜镜才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。可以说,铜镜是中国发展历史最长、使用最为普遍的青铜器。
展示古代铜镜,弘扬铜镜文化,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普及与宣传,也是对安徽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承。安徽是文化大省,寿县曾作为楚国都城,是“淮式镜”的起源之地,文化积累深厚,宜作为铜镜文化研究的标尺。安徽的青铜镜对于安徽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,以及中国青铜镜的传播和青铜文明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,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本次展会由安徽省文物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联合主办,安徽省文物学会青铜器与杂项专业委员会、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社承办。旨在加强学术交流,普及文物知识,弘扬传统文化。展览以中国历代铜镜的发展脉络为纲要,共征集展出89件铜镜,年代自春秋战国至明清,品类丰富,特色鲜明,较为集中的展示了安徽省铜镜收藏和研究水平。本次展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展出,为期2个月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