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9日,蚌埠市双墩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再次启动,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负责对遗址进行全面发掘,进一步追溯淮河文化的源头,探究双墩文化的内涵。自10月18日考古队正式进驻双墩遗址现场开展工作以来,发掘进展顺利,目前已经进入到文化层,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。
此次发掘出土遗物有夹砂陶、泥质陶等大量陶片,口大底小的大型炊器以及支脚、支座,形式各异的平底釜,大量的兽骨、鱼骨、贝壳,形似靴子的用鹿角制成的器物、网坠。还有最能体现双墩文化典型特征的刻划符号,一般在器物底部,有网状、十字型符号。通过对这些遗物的分析研究,可以推断出先民们的生活以渔猎为主。同时对双墩遗址的考古发掘采用的是聚落考古手段,与以往抢救性发掘不同的是,不再单纯对一处遗迹进行集中地清理,而是更关注面上的、与遗物有关联的信息。目前,扰层清理已完成,已经发掘到了新石器时代的地层,发现了大量的陶片和螺蛳壳、蚌壳等遗物,钻探发现遗址曾经三面环水,环境适宜。
本次发掘最重要的突破是找到了和双墩古人类居住场所相关的遗迹。考古队通过钻探发现,此次发掘区域的东部有红烧土迹象,这是人类居住的建筑的典型特征,这对于了解聚落的结构形态,整体面貌,以及展现当时生活环境有重大意义。今年年底能够完成400平方米区域的发掘,此后还将在遗址东部选择适当的地点进行发掘,如果能够把整个遗址之内文化迹象分布的范围搞清楚,将是双墩遗址二次发掘的最大收获。
双墩遗址,位于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,该文化遗物距今约7000年左右,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,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有力证据。2013年5月,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上世纪90年代初,由安徽省考古所进行第一次发掘,虽然发掘面积只有375平方米,但出土内容非常丰富。其中,纹面陶塑人头像更是国内罕见。双墩遗址的二次发掘,也是淮河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设立后的第一个考古发掘项目。
(蚌埠市博物馆 王幸)